金年会

您的位置: 首頁 >醫療技術 >特色中醫

特色中醫

『百草園』黃芪:益氣 利水 托瘡

發布日期:2021-01-27 浏覽量:1005 次

黃芪,又名綿芪。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質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棱,被白色柔毛。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,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應激、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但表實邪盛,氣滞濕阻,食積停滞,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,以及陰虛陽亢者,均須禁用。黃芪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:味甘,微溫,主癰疽,久敗瘡,排膿止痛,大風癫疾,五痔鼠瘘,補虛,小兒百病。黃芪一直為臨床曆代醫家所推崇和重用。

黃芪有3大功效:

1.益氣(固表、斂汗、固脫、補肺脾之氣)之功,治療氣虛、氣陷、氣脫;便血崩漏。

2.利水之功,治療水腫。

3.托瘡之功效。治療:癰疽難潰,久潰不斂。

黃芪的益氣之功人們很熟悉。張仲景黃芪桂枝五物湯,治療血痹身體不仁。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治多種氣虛證,用于内外婦兒諸科疾病。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,重用黃芪治療中風後之半身不遂;張錫純創有黃芪膏、清金益氣湯治療虛勞。國工大師鄧鐵濤以大劑量黃芪為主治療重症肌無力,黃芪用至120克。國工大師張志遠治單純性肥胖,制益氣消脂飲:方用黃芪180克,并認為黃芪劑量應在150克~250克為宜,若少于60克,則益氣利水消脂作用甚差。

XML 地圖